我女运动员“难以启齿”的心酸:赛前要“刮毛”、赛后忍痛扯泳衣

2025-10-07 18:37:41

你看到的比赛泳衣,和你去海边度假时穿的那完全不同。那不是“衣服”,而是她们的“战袍”,是“鲨鱼皮”——充满科技感的装备。现如今的竞赛泳衣,具有极高的压缩性和弹性,目的是紧密包裹住运动员的身体,减少肌肉震动,塑造最符合流体力学的形状,最大程度地减小水中阻力。

尽管效果显著,但穿脱的过程,无疑是一场噩梦。

一件专业的比赛泳衣,单凭一人之力根本穿不上。通常需要教练和队友帮忙,花上二三十分钟,甚至更长时间,才能将运动员的身体“塞”进去。一旦穿好,整个人几乎像被真空包裹着,胸闷、呼吸困难是常态。更为严重的是,很多女运动员穿上泳衣后,肩膀上的肩带会勒出深深的血痕。

而比赛结束后,运动员从泳池中爬出来,真正的折磨才开始。泳衣紧贴皮肤,湿漉漉的,几乎长在肉里。她们得忍受肌肉的酸痛,在更衣室里与泳衣“搏斗”。常常是撕扯和拉扯,因为泳衣太紧,肩带经常反弹回来,狠狠抽打在身上,留下一道道红印。

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后,那个著名的“表情包”采访,大家都看到她一边喘气,一边无意识地抓着泳衣肩带。很多人觉得她可爱、真实,但背后隐藏的是她们每天都在忍受的痛苦——那件泳衣,让她连呼吸都成了奢望。

这不仅仅是中国运动员的困扰,全球的游泳运动员都在承受同样的折磨。这几乎成为了行业的“共识”:如果你想要更快,就得忍耐。

而这种“忍耐”,远远不止是刮毛和脱泳衣那么简单。

还有一个更难以启齿的话题——月经。

在体育界,这一直是一个禁忌话题。大家似乎默认女运动员天生拥有“超人”般的体质,能够克服所有生理上的障碍。直到2016年,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后坦言自己正在经期,状态不佳。

她的一句话,似乎撕开了一道裂口。大家这才意识到,女运动员也有例假,也会痛经,也会因此影响比赛。想象一下,在巅峰对决的赛场上,忍着腹痛、乏力去拼搏的感受是什么?为了调整生理周期,许多运动员会服用药物,打乱内分泌,这对身体的长期影响,几乎没有人去研究。

幸运的是,今天这个话题已不再是禁忌,越来越多的科研团队关注女性生理周期对训练和比赛的影响。运动员和教练也在探索更加科学的方法,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安排训练和比赛。

不仅如此,运动员还面临着来自审美的“绑架”。

在体操、跳水、花样滑冰等打分项目中,运动员的体型管理被推到了几乎残酷的高度。全红婵夺冠后最想吃辣条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,但背后却是她们对饮食的苛刻控制。任何一点体重的增加,都可能影响她们的动作表现,甚至决定她们是否能成功完成比赛。

这种压力从她们年轻时就开始了。发育期的女孩们,身体的每一次变化、体重的每一次增长,都可能成为她们职业生涯的“杀手”。“压体重”成了很多小姑娘的常态,甚至导致发育迟缓或营养不良。

近年来,运动员心理健康问题愈加受到关注,从大阪直美到拜尔斯,她们勇敢地站出来,讲述自己所承受的巨大压力。那种来自比赛本身的压力,不及外界对她们身体的不断审视和评判。当一个人的身体时刻处于被评判的状态,她又怎么可能感到轻松?

她们每一枚金牌,每一个完美的动作,背后都有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牺牲。

幸运的是,改变正在悄然发生。

2021年东京奥运会,德国女子体操队集体穿上覆盖全身的比赛服,以抗议体操界的“性感化”,并倡导运动员对自己身体的自主权。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讨论,尽管改变缓慢,但它像一颗石子,投进了平静的湖面。

如今,越来越多的体育组织开始修订规则,在制服设计上给运动员更多的选择,也越来越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保障。女性生理周期的科学管理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。聚光灯终于照向那些曾被忽视的角落。

她们可以因为热爱而拼搏,而不是因为规则而忍受。她们的美,应该由她们自己定义,而不是由裁判的评分标准或观众的眼光来定义。

她们是冠军,是英雄,但她们首先,依旧是普通的女孩,有血有肉,会痛,会累。让我们看见她们的付出,理解她们的牺牲,给予她们最纯粹的尊重和支持。这,才是我们最该给予的喝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