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一座U-20世界杯,如何压垮了尼日利亚队几乎所有人的职业生涯
尼日利亚U-20国家队,那支被称作“飞鹰”的队伍,总能让人联想起一个奇怪的悖论。在世界青年足球的舞台上,他们是公认的强者,两次杀入决赛(1989年和2005年),实力毋庸置疑。可这座奖杯,对很多尼日利亚球员来说,不像垫脚石,更像是一块墓碑,上面刻着他们未曾兑现的天赋。
这个话题聊起来总有些沉重,每隔几年,我们就能看到一批天才少年在世青赛上大放异彩,然后呢?然后就没然后了。他们中的大多数,迅速消失在欧洲主流联赛的视野之外,甚至在二三流联赛也站不住脚。说“摧毁了整个球队的职业生涯”,听起来夸张,但如果你去追踪一下历届“飞鹰”队员后来的发展轨迹,会发现这描述不算太离谱。
问题出在哪?期望值过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但对这些不到二十岁的孩子来说,这是实实在在的压力。尤其是当你背后站着的是整个尼日利亚。当年的“达曼奇迹”就是最好的例子,那场惊天逆转后来成为尼日利亚足球史诗的一部分,但也成了一道枷锁。每一代年轻球员都被要求去复制甚至超越那样的神迹,可足球哪有那么多奇迹。
真正致命的,还是接触职业足球后的管理混乱和球员自身的问题。很多欧洲俱乐部看中了他们的天赋,匆匆签下,然后呢?然后就把他们扔在预备队或者租借出去。这些俱乐部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和配套支持,去帮助一个来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适应新环境。语言不通,战术理念不合,生活习惯差异巨大。一个处理不好,球员的信心和状态就全完了。这种例子在转会市场上见得太多了,不只是尼日利亚球员,很多非洲和南美球员都掉进过这个坑。俱乐部买你的时候当成宝贝,可一旦发现你不是即插即用,耐心很快就会耗尽。
当然,板子不能全打在俱乐部身上。有些球员的职业态度确实存在问题。我从一些教练口中听到过类似的抱怨,说某些球员“只在自己想踢的时候才认真踢”。这种散漫的训练习惯,在天赋能碾压同龄人的青年队或许还能混过去,可一旦到了职业赛场,每天跟你竞争的都是顶级水平的球员,这种态度就是职业生涯的自杀。缺乏纪律性,场外管理混乱,这些都加速了他们的坠落。
看看现在这支“飞鹰”,情况似乎有些不一样。队里的前锋,像在比利时皇家安特卫普的阿奇奇·奥瑟,或者在斯洛伐克特伦钦踢球的萨尼·苏莱曼,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前辈们比起来,身上的光环和压力都要小一些。这或许是件好事。没有被媒体吹捧成下一个巨星,没有背负着“必须夺冠”的沉重包袱,他们可以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,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。
说实话,我并不确定具体的失败案例有多少,这种数据也没人会专门去统计。但从业这么多年,看到的、听到的故事实在太多。一个U-20世界杯,本该是年轻球员展示自己的最佳橱窗,对尼日利亚足球而言,却屡屡变成一个诅咒。希望的火苗一次次燃起,然后又一次次被现实的冷雨浇灭。
如今,新一代的“飞鹰”又一次踏上了征程。他们要面对的,不仅仅是球场上的对手,还有那些曾经笼罩在前辈头顶的阴影。他们能不能打破这个怪圈,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球技,更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职业足球这条更加漫长和残酷的道路上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这,或许比赢得一座冠军奖杯更重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